近期,全球太空爱好者的视野里,频繁出现一个地标:杭州西湖区云栖小镇。上个月,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上天的两组互联网低轨卫星,其太空数据传输关键部组件,由落户小镇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研制;将时间再推向前,去年7月,213毫克由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品,被送至小镇的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;11月,由小镇企业地卫二参与设计研发的阿曼智能计算卫星发射成功……
在很多人心目中,云栖小镇“因云而名”。作为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之一,云栖小镇在全国率先布局云计算大数据作为产业方向,并于2013年推出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云计算平台——飞天5K,开启了中国云计算的“大时代”。斗转星移,近12年过去,新的“飞天”故事正在云栖小镇不断上演,“云计算”和“空天信息”两大产业犹如并肩而行的星船,共同驶向新质生产力的广袤寰宇。
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,如何迭代培育新动能?怎样应对新赛道上的新挑战?又为其他平台和地区带来什么样的启示?记者走进云栖小镇,解析再“飞天”背后的密码。

空天信息,无疑是当下最热门的产业之一。翻开该产业的全国地图,上面分布着国家航天战略的“热带支点”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、导航技术的“国产化高地”湖南长沙北斗产业园、京津冀协同的“航天智造”基地河北固安航天产业园、空天与海洋的“跨界融合”的广东珠海航空产业园等等。与它们相比,云栖小镇的一个鲜明特点是:不依托任何一项国家工程或国家计划。从产业行程的角度来说,这是一次“横空出世”。
云栖小镇是怎么做到的?在小镇管委会党委书记袁骏看来,“破局”的关键,是“大院大所”们的入驻。如今,云栖小镇范围内已落户国家实验室、航天五院杭州中心、智元研究院、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、西湖大学等众多科研院所。“‘大院大所’们汇集为‘国家队’。让在该领域几乎从零开始的云栖小镇快速成长,在面对全国范围内的产业竞争时,有了足够的‘底气’。”袁骏说。
一份有关中国空天信息产业的《时间表》恰能反映其中的步点。2015年,国家首次提出,要将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,开启了航天国家机构和央企与地方、民营公司合作的序幕;2016年,国务院将航天纳入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推动地方参与国际航天合作;2019年,国家发改委将“卫星互联网”纳入新基建范畴,地方政府争相布局相关产业。
始终以“勇立潮头”为己任的杭州,紧紧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遇。2018年2月,杭州市委、市政府出台《关于“名校名院名所”建设的若干意见》,计划在未来十年内,引进建设一批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,并落实资金与土地保障、税收优惠与研发激励、人才配套等一系列政策。而早已将创新融入血脉、以数字化、智能化作为特长和发展方向的云栖小镇,成为了“大院大所”们落户的优先选项——2019年5月,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在云栖小镇正式成立;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正式落户云栖小镇;2022年1月,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在云栖小镇设立智元研究院……

“从国家航天到商业航天,需要活跃的创新生态支撑。云栖小镇具有数字化先发优势,配套产业完备,政策灵活高效,是我们在地方落地的理想之所。”航天五院杭州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,尤其是此前云栖小镇从无到有,培养云产业生态的成功,给这次初至江南的“国字号”院所们莫大的信心。
“大院大所”的入驻,带来了得天独厚的空天信息产业创新资源。以航天五院杭州中心为例,在落户云栖小镇后5年内,牵引了杭州跃盛、杭州华宇、杭州轩宇等多家产业公司落户。截至目前,仅航天五院杭州中心就已落地15条生产线颗卫星的产业能力;整个云栖小镇已集聚空天信息生态企业300余家,致力于打造浙江省首条百亿级空天信息产业链。
“大院大所”效应亦直接体现在人才集聚上。目前,云栖小镇集聚王坚、施一公等国内外院士27人,国家级“海外引才”计划102人;仅2024年,云栖小镇就入选国家级海外引才31人,高校端28人,企业端3人,入选人数、占比均为历年最高,进一步形成支撑空天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人才体系。

近几天,位于云栖小镇的智元研究院飞行器试验场异常忙碌。“飞人”们时而悬停半空,时而精准“走位”,钻过直径不足2米的试验环;而在隔壁的数据中心,科研人员时而拿起对讲机沟通,时而盯着屏幕调试数据……
这里正在试验的,是一款国内首创“三涵道”穿戴式单人飞行器。2023年以来,智元研究院在小镇从“零”起步,完成了该飞行器的设计、加工、试制,先后进行超200次飞行测试,克服了无数技术难题。预计今年6月前,一款混动载人飞行器和这款“三涵道”穿戴式单人飞行器将先后投入应用。
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、赛迪顾问等机构统计,中国空天信息产业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,并以年均15%-20%的速度保持增长。随着“国家队”的下沉,如何尽快将“高精尖”科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,在空天信息的星辰征途上抢占先机,成为了众多地方平台的“必答题”。
“今年的全国两会上,‘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’高频出现。随着空天信息产业顶尖院所相继落户,云栖小镇一直在寻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解法,走出了一条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独特路径。”袁骏表示。
以智元研究院为例。落户小镇后,该院创新机制,分别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下属六大研究所分别成立合资公司,专心从事科创成果的落地转化。处在“产业化前夜”的“三涵道”穿戴式单人飞行器,专攻低空经济市场。“我们采取了以产业化为导向,专班运行的方式,大大提升科研效率与落地速度。”智元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。
在智元研究院落地云栖小镇后,一系列本地化举措同时进行。如,与之江实验室、浙江大学、杭实集团等科研院所、高校、企业开展科研和产业化合作;又如,吸纳、培养本土人才,落户3年多来,智元研究院科研人员占比逐步提升,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。

“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”新实践,正在云栖小镇遍地开花。在小镇内,由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与西湖区政府联合打造的HIAS科创园内,6大关键核心技术项目转化正在进行,覆盖量子传感、光电感知等前沿领域。
“我们不仅仅是来做应用型基础研究的,更是奔着应用和转化而来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而来。”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从北京到杭州,国科大入驻云栖小镇的同时,带来了大量尖端前沿项目。为项目快速顺利转化、进而支撑浙江、杭州产业发展,学院和小镇一起,创建了一套全新的评审和转化机制。
“从制定计划,到内部论证,再到专家评审,最后拍板决定,一系列严谨的流程,只为筛选出最具有产业化前景、最适合转化的项目。”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说,“项目入驻HIAS科创园起步转化后,要接受定期考评,优胜劣汰;同时园区打造金融、科技、工商财税法务等服务体系,促进项目顺利产业化,加速出效益。”
在HIAS科创园,同步发挥作用的还有“科学家CEO”机制。通过选拔既能在某个细分领域进行科学研究,又具有敏锐市场判断力、懂企业经营管理的高端复合型人才,并由他们带队进行高效的科创成果落地转化。截至目前,通过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“科学家CEO”选拔的人才已达11名。
有纵向转化,更有横向协作。云栖小镇建立协同创新联合体,包括一个企业增值化中心、四个服务平台、七个转化基地,把高校、科研机构、企业单位和投资机构串联在一起。这里还有大型仪器共享平台,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、航天五院杭州中心、云栖交叉研究院等院所共享仪器设备超过1800台。

“坚持你相信的,相信你坚持的。”在云栖小镇街角,“飞天5K”雕塑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。从“飞天”到“飞天”的过程中,“变”的是技术和产业的更迭升级,“不变”的是对创新的相信与坚持。
“在云栖小镇,云计算和空天信息的发展历程,有相似之处,”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小镇的“镇民”们有一个共同的座右铭:带着怀疑的眼光,坚定地支持。“在一个新产业起步时,很少有人能够完全理解。如果害怕失败,或者只盯着中短期的经济效益,最‘保险’的做法就是观望或者放弃。可如果把目光放在创新上,那么困难都能被克服。”
这也许能解释,在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,在云栖小镇“冒”出来的奇思妙想和动人故事。这在记者对一个又一个科学家、企业家的采访中得到映证。
航天五院杭州中心相关负责人,感慨于小镇的“有事必应、无事不扰”。“厂房、生产线、设备、员工住房……我们是空着手来的,云栖小镇的交钥匙工程摊薄了我们的运营成本。”
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力荐这里的“兜底”机制。“创新具有意外性和不确定性。市、区、小镇三级创新建立起稳定经费,万一项目出现意外,面临经费不足的情况,就可以先使用稳定经费,给科研人员吃下定心丸。”
“小镇速度”最让智元研究院kaiyun官网中国 开云相关负责人惊艳。“2021年初,我们确定在小镇落户后,选中的场地是一片还未启用的公交车停车场。仅仅8个月,小镇就完成了从改造、装修到搬迁的全过程。施工人员甚至连春节都没有休息,只为我们尽快启动研发和生产。”
更让身在云栖小镇的人感同身受的,是这里的创新生态。自2015年正式更名以来,云栖大会已连续在小镇举行了10届,成为了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风向标。“在我看来,这是国内最好的产业生态大会,”地卫二空间技术(杭州)有限公司创始人、CEO温卓明说,“整条产业链上大大小小的企业,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。”
从云栖大会开始,在云栖小镇已经衍生出空天信息大会、2050大会、士兵智能装备与技术学术大会等系列会展团聚。与其他大会和展览不同的是,在云栖小镇办会,主角从来都是创新者。以2050大会为例,最新一期大会设置了57场论坛,200多场分享。航空航天、海洋探索环球飞行、无障碍……任何人只要想“创新”,在云栖小镇就会有“舞台”。
如今,云栖小镇依然是那个科技爱好者的向往之地。“从‘飞天’到‘飞天’,这里的初心未变。”袁骏说,“我们始终相信,心怀创新的人,只要聚在一起交流、碰撞,就一定会产生火花,坚持创新,是云栖的精神,也是小镇的真正内涵。”